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资讯动态 > 创投资讯
创投资讯
天风天睿陈实:立足产业深耕高端制造,不能抱着“赌徒心态”做投资

来源:投资家网


摘要:通过构建“人人受益的产融生态”为愿景,天风天睿致力于通过产业整合和资本运作,推动被投企业可持续化成长,实现管理资产的高效增值。


人物档案:陈实,美国爵硕大学工程系学士,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专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领域,天风天睿副总经理。历任华夏银行、安信证券投行部、天风证券资产管理北分副总经理、天风证券中小企业金融部业务副总经理。在天风天睿任职期间,连续多年带领团队获得全司业绩第一。


投资案例:中普达、翔丰华、柳鑫股份等明星企业。


作为深耕本土的券商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天风天睿依托母公司天风证券(601162)的资源优势,目前管理资金规模逾63亿元人民币,实缴备案基金22支,存续期“3+2”、“3+1”。


通过构建“人人受益的产融生态”为愿景,天风天睿致力于通过产业整合和资本运作,推动被投企业可持续化成长,实现管理资产的高效增值。


近日,天风天睿副总经理陈实接受了投资家网记者的独家专访,共同探寻这家颇具特色的券商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下称,券商私募)的成功运作之道。


基金运营:重“风控”,产融结合的“价值驱动者”


实际上,券商私募虽然近几年在中国持续发展,但相比运作模式日趋成熟的VC/PE,尚处早期发展阶段。而在部分股权投资从业者眼中,券商私募过去“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2016年底,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终结了券商私募过度依赖自有资金投资的模式。


市场化整改后,券商私募不仅要面对券商属性带来的行业监管压力,还要考虑基金的稳定募资渠道(新规要求单支基金投资总规模不得超过20%)以及与PE在Pre-IPO阶段的正面“搏杀”。


一些没能经得起转型考验的机构,2016年之后在股权市场中逐渐消失。也正是因为这次转型,一些机构破旧立新,迎来机遇,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天风天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时间来计算,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机构,在市场立足仅仅6年,却已踏入国内券商私募的第一梯队。依托母公司的综合优势以及自身的产业背景和研究能力,深耕高端制造等领域,天风天睿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股权投资及投后服务体系。


在陈实看来,天风天睿之所以能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与客户共存共荣,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理念。通过天风证券提供立足全球视野、辐射全国的综合金融服务。让天风天睿与国内众多投资机构相比,在市场化意识和基金运作方面多了几分灵活性与创新性。


灵活性体现在,天风天睿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投资者”,而是可以为被投企业提供融资到退出全环节、完整链条的“价值驱动者”;创新性体现在,天风天睿经过多年研究与摸索,建立起一套区别于传统券商私募的“安全风控体系”,将LP的投资风险降到了最低。


陈实认为,做股权投资要有前瞻性思维,不该单纯的把投资当成一种金融产品。因此,天风天睿连接的LP不仅仅是市场上所谓的高净值群体,还有更加专业的市场化机构与产业基金。


通过创新型的运作思维,背靠产业LP的天风天睿可以真正与企业家、创业者融合到一起,这样的融合并不是传统券商私募、VC/PE可以做到的,但这却是其得以在市场傲立的根基。


投资策略:“稳健型”,单笔投资额2000-5000万


立足产业,深耕高端制造,天风天睿的优势得天独厚,而在投资等业务上,陈实向投资家网阐述了天风天睿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策略与项目筛选标准。


投资策略上,天风天睿侧重中后期,遵循稳健至上的原则,这使得其在挑选项目时有着一套极其严格的标准,“不触碰早期项目,被投标的要在两到三年内符合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条件,投资时年利润能做到1000万左右。”以获得基金在最大安全性的保障及最好的回报预期。


“通过与天风证券研究所的资源协同,我们会更容易找到符合标准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通过资金、资源的注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帮助其实现收入增长。如果这个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团队不稳定、喜欢炒概念,即便当时业绩再好也不会投。”陈实认为,券商私募最重要的仍在于对于标的风险的把控上,要保障好LP的利益。


尽调方面,天风天睿拥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第一步,通过对行业以及市场的深入研究,挑选出具有成长价值的行业,第二步,在该行业内细分出不同的上游机构,初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细分龙头企业,第三步,对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并进行详细尽调;最后,在列入被投标的名单中,综合判断、优中选优。


在投资家网记者与这位券商私募管理者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多次强调“稳健”、“纪律性”。这与天风天睿的投资策略不谋而合,只选团队稳定且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


完成前期尽调,投出理想标的后,天风天睿会把精力放在投后上。“天风证券会为我们投资的企业提供研究所、投行等资源上的支持,连接一二级市场资源,天风天睿也会帮助企业完成后期资本服务,在产业和资本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落地,形成服务闭环。”陈实表示。


这种可以为企业带来整合服务的能力对天风天睿来说也是“先天优势”。依托天风证券在资源、项目端的支撑,这家券商私募在投资业务上更加“如鱼得水”。


为了提高综合收益,近年来券商私募的投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而天风天睿却将单笔投资额控制在2000-5000万。陈实强调,券商私募的核心在于“稳”,要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才能稳中有进。“我们投资后,企业营收会快速增长,再培养两到三年,基本可以递交上市申请。”


扎根产业:布局高端制造,深度融合,审时度势


扎根产业,深度融合,使天风天睿在布局高端制造等领域更具前瞻性。当各路资本在2016年企图追逐风口,开始不计风险的密集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时,天风天睿却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投资了翔丰华。当时,陈实预判,这一领域存在机会。“做投资的核心,首先看它这个技术是不是很难被替代。其次看未来的应用前景。投资储能行业的选择性更多。”


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会成为客户,但陈实也向投资家网强调,以锂电池来说,这领域仍存在极大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比如里程限制。“核心还是充电和续航问题,为什么国家一定要把续航的里程数卡死,因为它是对技术的一个要求。”


陈实认为,任何一个技术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阶段性瓶颈,有痛点,才有机会。“我们的侧重点还是往上游布局,在细分领域找到拥有技术壁垒、最有潜力发展为龙头的标的。”


翔丰华早在2012年便已加入比亚迪电池负极材料的供应商体系。此后,更是逐渐成为比亚迪最大的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服务客户还包括宁德时代、鹏辉能源、多氟多等40余家知名企业,公司于2018年12月份申报中小板,走在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前列。


除了在新能源行业,新材料也是天风天睿在高端制造布局的重头戏。“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结合点很多,比如新能源用哪种材料做储存单元,你用氢也好,用石墨也好,用电容也好,很多技术的进步都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技术材料。比如说硅晶片,也是个材料,未来可能有碳级的,未来所有的新兴科技都离不开新型材料,所以我们这一块属于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陈实表示。


从目前国内新能源等行业发展的局势看,还没有特别成熟的领军企业出现,这对天风天睿来说正是一个机会,只有行业处在上升周期,做投资才有价值,才能取得更高的回报。“国家补贴虽然在下滑,但新能源汽车还在增长。未来3-5年,市面上有一半会是新能源汽车。”


股权行业:专业人做专业事,不能抱着“赌徒心态”


介于天风天睿在项目端的研究能力与资源端的掌控力,当发现优质项目时,这家机构凭借券商系特有的先发优势会将合适的项目牢牢攥在手中。


在资源与项目两端为企业提供的整合能力也为天风天睿在股权投资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机构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建设方面,天风天睿也有着一套自己的逻辑。


实际上,无论是投项目,还是做整合,最终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稳定的团队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是股权投资行业产生良好业绩的基础。“天风天睿现在的人才建设体系,还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天风证券有百人计划,从中国前十所大学里,挑选100个优秀的学生,加入管培生培训体系,内部已经培养了一批85后高中层管理干部。”陈实表示。


投中网在6月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5月,共计38支基金进入募资阶段,同比下降57.78%;目标募资总规模仅66.30亿美元,同比下降91.44%。“资本寒冬”正影响着股权投资行业整体的成长与发展。


谈到此处时,陈实表示,这次的“资本寒冬”主要有三大因素影响。


第一个是,贸易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二个是,经济环境下行,导致市场整体投资趋于谨慎;第三个是,金融去杠杆。他进一步指出,“关键还看资本的类型是什么,一级市场投资属于非标产品,但标准化产品现在就很活跃。”陈实预测,“资本寒冬可能还会持续2-3年。”


但他也认为,市场会有热的一面就必然有冷的一面,总是在冷热交替中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在做擅长的事,是否踏实做业务,是否在稳健做投资,而不是始终抱着一种“赌徒心态”。“打个比方,很多企业突然说要转型做别的事,或者多元化,为什么企业多元化很少成功?它没这个基因。现在的各个行业分工很明细,专业差一点可能就看不懂,技术差一点做事就很难。”


在投资家网此前采访的投资人中,都会问及每周的时间如何分配,例如有些投资人会选择拿出三分一的时间看项目,三分之一管老项目,三分之一的时间阅读书籍。


陈实对时间更加敏感,他觉得,“时间根本就不是由自己分配的”除了工作,他喜欢“碎片化”阅读,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产业政策、技术突破等,“做我们这种工作的非常忙碌,会见各式各样的人,空余时间很少。保持精力充沛的方法不是依靠咖啡而是习惯。”他还非常喜欢稳健实干的创业者。“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普通人千万不要拍着脑袋盲目创业。”陈实说。


上一篇:三年超过20款产品,这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要    下一篇:超500家VC/PE,近300亿元,医疗
版权所有:PH7媒体访谈平台
京ICP备18040342号-1
技术支持:华大网络